本研究旨在获取类金刚石碳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全面数据。该涂层材料分别通过提升亲水性和表面光滑度改善了基体材料的纤维结构特性。相较于未涂层材料,涂层样本表现出更高的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吸附量以及更低的血小板粘附率。在体外人体及体内动物(大鼠和猪)全血接触实验中,涂层与未涂层材料均未出现显著红细胞附着现象。
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发现,经人体全血接触测试后,涂层材料电泳条带迁移形态与未涂层材料相似,但条带宽度略有增加。为进一步评估临床适用性,研究团队分别在大鼠(1.5 mm移植物)实施主动脉移植物置换术、山羊(4 mm移植物)建立动静脉分流模型以对比两类材料的通畅率与血栓形成情况。
实验显示两类移植物在动物模型中具有相当的通畅率,但在1.5 mm规格的涂层移植物通畅管腔内观察到血栓形成,该现象未见于同规格未涂层材料。结论表明,类金刚石碳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虽具有优异的血液相容性,但其性能参数与未涂层材料基本持平。值得关注的是,该涂层未能改善1.5 mm规格移植物的血液相容性,推测纤维蛋白原吸附量增加可能抵消了涂层的其他优势效应。
一、介绍
近年来,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已成为人工血管移植物的主流选择,广泛应用于小动脉旁路术和血液透析动静脉移植物领域。然而,血栓形成及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的低通畅率仍是该类临床应用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开剩余94%类金刚石碳薄膜是一种由sp³与sp²杂化碳键交织形成的非晶碳基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极低细胞毒性、高硬度、低摩擦系数、化学惰性及表面光洁等特性。该材料虽在工业领域主要作为汽车部件与机械零件的保护性镀膜使用,但其低血小板黏附特性与弱化巨噬细胞活化的优势,使其在血液接触医疗器材领域展现出独特应用潜力。已有研究尝试将该镀膜技术应用于血管支架及人工心脏瓣膜等器械表面,但由于树脂管材内表面镀膜工艺的技术壁垒,此前尚未见该技术应用于小口径长管型血管移植物及导管类器械内壁的报道。本研究团队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开发出适用于管状树脂材料内表面的新型镀膜工艺,并据此制备出类金刚石碳镀膜膨体聚四氟乙烯移植物。
本研究通过系统性的体外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深入评估新型类金刚石碳镀膜移植物的血液相容性。具体实验设计包括:采用1.5 mm规格移植物的大鼠主动脉置换术(小动脉旁路模型),以及4 mm规格山羊动静脉移植物模型(血液透析通路模型),旨在通过长期生存实验对比分析两类移植物的临床性能表现。
二、结果
01.类金刚石碳镀膜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表观特征与亲水性
通过拉曼光谱分析确认类金刚石碳镀膜工艺成功实施,具体分析方法参照前期研究。图1A展示了类金刚石碳镀膜膨体聚四氟乙烯移植物及片状样本的外观特征。镀膜处理使材料表面呈现棕色调变。
图1.DLC 表面的特性。(A)涂有 DLC 的 ePTFE 支架和薄片。(B)涂有 DLC 的 ePTFE 的亲水性增强。(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涂有 DLC 和未涂有 DLC 的 ePTFE 支架(e-f)或带有(e-f)或不带有(a-d)缝线的图像的观察结果。(D)具有 50×50 像素的 ePTFE 支架的图像。(E)二维(X-Y)平面上像素值的空间分布情况。(F)计算出的 Ra 和 Rq 值。
类金刚石碳镀膜材料的平均水接触角为98.0±0.7度(范围:95.8-102.2度),显著低于未镀膜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的132.4±0.7度(范围:131.6-133.4度)(P=0.002)(图1B)。该数据证实镀膜处理有效提升了材料的表面亲水性。
东莞市富临塑胶原料有限公司供应(研发竞品、临床实验对照品、海外医疗器械代购),供应国内/国外全品牌人工血管医疗器械。
02.表面粗糙度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显示,无论镀膜处理与否,膨体聚四氟乙烯移植物的多孔结构均完整保留(图1C-a、C-b)。高倍镜观察发现,未镀膜材料内表面存在微观不规则凸起(图1C-c),而镀膜材料内表面更为平整光滑(图1C-d)。使用7-0聚丙烯缝线进行吻合操作后,镀膜移植物表面未见涂层剥落现象——图1C-e展示缝针从外侧向内侧穿透移植物壁,图1C-f则为内向外穿刺过程,两状态均未引起结构损伤。这些发现证实镀膜层与基体材料纤维结构结合牢固,足以耐受吻合操作中的机械应力。
图1D展示了50×50像素单元的未镀膜与镀膜材料表面形貌特征图。直观可见镀膜材料表面具有更优的光滑度。图1E-a呈现二维平面像素值的原始分布状态,可见两类材料表面均存在显著噪声干扰。经趋势滤波算法降噪处理后,表面形貌特征得以清晰呈现(图1E-b)。图1F定量对比显示,镀膜材料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与均方根粗糙度(Rq)均显著低于未镀膜材料,从数值层面验证了镀膜处理对表面光滑度的提升效果。
03.蛋白质吸附实验结果
图2显示人血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在移植物表面的吸附情况。本实验仅对移植物内表面实施镀膜处理,因此吸附差异完全源于内表面特性改变。实验数据显示:
白蛋白吸附量(n=7):镀膜组为5.67±2.48微克/平方米(范围:3.42-10.08),显著高于未镀膜组的1.47±1.36微克/平方米(范围:0.96-4.37)(P=0.038)
纤维蛋白原吸附量(n=8):镀膜组为11.54±1.25微克/平方米(范围:10.14-13.24),显著高于未镀膜组的6.75±4.06微克/平方米(范围:2.14-14.31)(P=0.011)
该结果表明镀膜处理显著增强了材料表面对两种血液蛋白的特异性吸附能力。
图2.聚四氟乙烯移植物中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吸附试验的结果。在镀有类金刚石涂层的移植物上,吸附的白蛋白量高于未涂层的移植物,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星号表示各组之间的显著差异(p < 0.05)。误差条表示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04.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
图3展示了血小板粘附测试的定量分析结果。移植物的血小板粘附密度显著低于片状材料(图3A:下排为移植物样本,上排为片状样本)。具体数据显示:
片状材料组(每组3样本各取30视野):镀膜材料血小板粘附面积为1.17±0.91%(范围:0.37-4%),显著低于未镀膜组的2.22±1.22%(范围:0.16-3.40%)(P=0.015)
移植物组(每组3样本各取30视野):镀膜材料血小板粘附率为0.175±0.093%(范围:0.040-0.387%),显著低于未镀膜组的0.302±0.109%(范围:0.141-0.557%)(P=0.003)(图3B)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进一步揭示:未镀膜材料表面的血小板多呈伪足伸展的聚集状态(图3C-a、C-c),而镀膜材料表面血小板倾向于维持圆盘状分散形态(图3C-b、C-d)。该形态学差异提示镀膜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发挥抗血栓效应。
图3.ePTFE 薄片和移植物的血小板黏附测试结果。(A)经过 DLC 涂层处理和未处理的 ePTFE 移植物及薄片在血小板黏附测试后的表面荧光显微镜图像。(B)血小板黏附面积的比较结果。经过 DLC 涂层处理的移植物和薄片上的血小板黏附面积比例显著小于未处理的移植物和薄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误差条表示平均值的标准偏差。(C)附着血小板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05.体外人体全血接触实验(SDS-PAGE与纤维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图4展示了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的分析结果(原始数据详见补充图S1)。使用两名健康受试者全血进行测试时,两类移植物均呈现相似的条带迁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白蛋白、纤维蛋白原、重链IgG及轻链IgG对应条带在类金刚石碳镀膜移植物中的显色更为清晰(图4A)。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镀膜移植物内表面存在微量纤维蛋白沉积(图4B)。
图4.全人血接触试验后纤维蛋白的钠十二烷基硫酸盐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及免疫荧光染色。(A)两种类型的移植物与来自两名不同健康个体的全血相比,其带状物的移动情况相似。然而,在 DLC 包覆的移植物中,与白蛋白、纤维蛋白原、重链 IgG 和轻链 IgG 相对应的带状物往往比未包覆的移植物中的更清晰。(B)在 DLC 包覆的移植物的内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纤维蛋白层。Alb,白蛋白;Fib,纤维蛋白原;IgG,免疫球蛋白 G;Hb,血红蛋白。
06.体内全血接触实验
0601.大鼠全血接触实验(宏观观察与纤维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图5展示了大鼠体内全血接触实验的管路连接示意图(图5A)及相关实验结果。类金刚石碳镀膜与未镀膜移植物管腔内均未见明显血液残留(图5B)。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镀膜移植物内表面存在微量纤维蛋白沉积(图5C),该现象与体外人体全血接触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
图5.使用大鼠进行的体内全血接触试验结果。(A)试验装置图。(B)试验后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移植物的宏观外观。(C)ePTFE 移植物表面存在纤维蛋白层。H-E;苏木精-伊红染色。
0602.猪血管置换实验(脉动/稳态血流条件下血液相容性评价)
本研究采用猪颈动脉(图6A)与颈静脉(图6B)对直径4mm的移植物进行置换实验,开展非存活植入实验,对比研究类金刚石碳镀膜膨体聚四氟乙烯移植物在脉动血流(动脉置换)与稳态血流(静脉置换)条件下的血液相容性。经3小时体内血循环后获取移植物进行纵向剖面观察,发现镀膜与未镀膜组均呈现相似表面特征:存在黏液样覆盖物且仅见微量血栓,该现象在动静脉置换模型中表现一致(图6C)。
组织学分析显示,所有移植物表面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均未发现血栓形成,仅存在极薄的蛋白吸附层及少量有核细胞附着(图6D)。该结果证实,在短期体内血液接触条件下,镀膜与未镀膜材料在脉动与稳态血流环境中均展现出同等优异的血液相容性。
图6.使用颈动脉和颈静脉替代猪模型进行的 3 小时全血接触试验的结果。(A)颈动脉替代情况下全血接触试验的图片。(B)颈静脉替代情况下全血接触试验的图片。
07.动物存活情况下的手术植入研究
表 1 展示了所有动物存活研究的结果。每项动物研究均按连续方式进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所示。
表 1 所有动物生存研究的结果。
0701.大鼠主动脉置换实验(小动脉旁路模型,术后存活7天)
本研究采用手工制备的1.5mm小型膨体聚四氟乙烯移植物进行主动脉置换(图7A)。术后7天观察显示:7例移植物保持通畅,4例因血栓栓塞导致闭塞(表1)。除未镀膜组2号动物近端吻合口存在中度狭窄(50%-74%)外,其余吻合口均为轻度狭窄(<50%)。
两组通畅率对比:
未镀膜组:60%(3/5)
类金刚石碳镀膜组:67%(4/6)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1.000)
组织学分析发现,镀膜组4例通畅移植物中有3例存在明确血栓形成,而未镀膜组3例通畅样本中几乎无血栓迹象(图7B)。
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
未镀膜组无血栓通畅率:60%(3/5)
镀膜组无血栓通畅率:17%(1/6)
两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2424)
图7.使用手工制作的 1.5 毫米镀有金刚石涂层和未涂层的 ePTFE 人造血管对大鼠进行主动脉置换的结果。(A)1.5 毫米 ePTFE 人造血管的宏观外观。(B)取出的血管的微观外观。通畅情况相当。然而,镀有金刚石涂层的 ePTFE 人造血管在血管内可能会有更多血栓形成的情况。
0702.山羊动静脉移植物实验(术后存活8周评估)
移植物通畅性通过超声多普勒血流仪于取材前进行评估。尽管所有吻合口均存在严重狭窄(宏观观察难以判断狭窄来源),但类金刚石碳镀膜组的6例移植物与未镀膜组的5例移植物均能检测到微弱脉动血流信号。经生理盐水灌注验证,上述11例移植物最终判定为通畅状态。两组间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吻合口存在显著狭窄,所有通畅移植物管腔内均未发现血栓充填现象,表明取材前仍存在有效血流循环。
三、讨论
本研究采用前期报道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在膨体聚四氟乙烯移植物内表面构建类金刚石碳镀层。扫描电镜分析显示,该镀层能在保持材料多孔结构特性的同时显著降低内表面粗糙度(Ra与Rq值明显下降)。表面粗糙度是影响血液相容性的关键因素——粗糙表面会增加血液接触面积,进而加速凝血过程[15]。因此,镀膜所致的表面平滑化可提升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镀层经过血管吻合操作后未观察到明显微剥离现象,表明该镀层具有良好机械稳定性。本研究虽未直接测试镀层的机械强度,但通过氩气等离子体制备的类金刚石碳镀膜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拉伸试验显示(详见补充图S2):当镀膜时间分别为5、20、60分钟时,所得镀层厚度依次为20、100、300纳米。薄膜拉伸80%形变测试表明,仅20纳米镀膜组可维持纤维结构完整性(100与300纳米组出现断裂)。该结果支持本研究选择5分钟镀膜工艺的合理性。
与甲烷等离子体镀膜相比,氩气等离子体制备的类金刚石碳镀层具有更高硬度。结合实验结果可知,本研究开发的镀膜材料在导管、人工血管等医疗器械应用场景中展现出理想的机械稳定性。
水接触角测试表明,类金刚石碳镀膜使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亲水性显著增强,且数据离散度极低,证明镀膜工艺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与均一性。这一特性使得本研究在样本量有限的蛋白质吸附与血小板黏附实验中仍能获得可靠数据。拉曼光谱分析进一步证实镀膜成功构建,并通过半永久性耐久特性赋予材料持久的亲水表面改性。
通过SDS-PAGE与蛋白质吸附实验发现:
镀膜材料对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均显著增加
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吸附比从0.218提升至0.231
电泳条带显示IgG重链/轻链在镀膜组吸附更显著
传统理论认为亲水表面更易吸附白蛋白(抗血栓),而疏水表面倾向吸附纤维蛋白原(促血栓)。本研究发现的"双高吸附"现象提示:除表面亲疏水性外,类金刚石碳镀层的sp2/sp3杂化比、氢氧含量等化学特性,以及基底材料本身性质共同调控着蛋白质吸附行为。尽管纤维蛋白原吸附增加可能带来血栓风险,但白蛋白比例的提高有效中和了这种负面影响,最终使镀膜材料维持与未镀膜组相当的血液相容性。
显微观察显示:
镀膜组血小板黏附数量减少36%
黏附血小板多保持圆形静息态(伪足形成率降低57%)
这种形态学特征表明类金刚石碳镀层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结合白蛋白吸附优势带来的抗血栓效应,共同解释了镀膜材料在体内实验中血栓形成率未显著升高的现象。该发现为人工血管表面改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调控蛋白质吸附比例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双途径协同提升血液相容性。
采用人血进行体外实验以及大鼠和猪血进行体内实验,评估全血接触性能。尽管在体外人血(静态条件)和体内大鼠血(流动条件)接触测试后存在薄层纤维蛋白沉积(这与纤维蛋白原吸附实验及SDS-PAGE结果一致),但三种测试中普通ePTFE与涂层ePTFE的血栓形成量均较少且表现相当。需注意的是,纤维蛋白原附着量增加并不必然表征表面血液相容性降低,已有研究对此现象进行过阐述。本研究猪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搏动性与非搏动性血流条件下,涂层与普通ePTFE材料的短期血液相容性表现相近。
在大鼠主动脉置换实验与山羊动静脉移植实验中,涂层与普通ePTFE移植物通畅性无显著差异。使用4毫米ePTFE的动静脉移植物中血栓形成可忽略不计。然而在大鼠1.5毫米手工制备的主动脉移植物中,四例通畅的涂层ePTFE移植物内有三例出现明显血栓。该现象可能源于涂层表面增强的纤维蛋白原吸附作用抵消了类金刚石涂层其他提升血液相容性的优势,例如提高亲水性、表面光滑度、白蛋白吸附量以及降低血小板粘附等特性。山羊动静脉移植模型中,吻合口狭窄严重影响中长期存活研究中对涂层ePTFE移植物临床适用性的评估,提示该动物模型需进一步优化。虽然在猪模型中也进行了类似尝试,但吻合部位的肉芽组织增生问题仍未解决,该现象虽不影响血液相容性判断,但与既有研究结果一致。基于上述动物植入实验,可确认在4毫米ePTFE移植物中,涂层材料功能与普通ePTFE相当;但对更细径的移植物而言,纤维蛋白原附着增强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综上,类金刚石涂层虽能赋予材料与ePTFE相当的血液相容性,却无法显著改善超细径血管移植物的通畅性。其价值在于经济高效地为低血液相容性材料提供接近ePTFE水平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有机材料涂层,类金刚石涂层表面修饰存在多种优化途径,具有操作简便、成本可控的优势,为实现更优血液相容性提供了研究方向。
在大鼠主动脉置换研究中,因缺乏无瑕疵的1.5毫米移植物而采用手工制备样本,缝合质量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尽管如此,本研究仍观察到可重复的结果,该局限性对总体结论的影响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类金刚石碳涂层ePTFE移植物在体外及体内实验中均展现出与原ePTFE相当的血液相容性。因此,该涂层技术可有效应用于血液相容性低于ePTFE的树脂基材料体系,使其获得接近ePTFE的性能。
四、实验方法
01.伦理审查
本研究志愿者血样采集经冈山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过程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及日本相关人体研究法规。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动物实验方案经冈山大学动物实验管理委员会批准,操作全程遵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实验室动物护理与使用指南、国际实验动物ARRIVE指南及日本实验动物福利相关法规。
02.材料表面改性处理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对ePTFE血管移植物(薄壁型人工血管)及ePTFE膜材(厚度0.1毫米的人工心包膜)的内表面进行类金刚石碳涂层处理。沉积参数设置为:极限真空度7.0×10^-3帕,工作气压5帕,甲烷气体流速10 sccm,射频功率70瓦,沉积时间5分钟。通过光谱分析确认涂层质量,具体参数可参考先前研究。所有材料经环氧乙烷灭菌后使用。
03.静态接触角测定
为获得精确测量结果,使用平面ePTFE膜材进行测试。通过自动接触角测量仪记录2微升去离子水滴在普通及涂层ePTFE表面的接触角数值(每组6个样本)。
04.电镜形貌分析
将普通与涂层ePTFE移植物及膜材切割为8毫米×6毫米样本,经锇酸固定、梯度脱水、临界点干燥等标准制样流程后,采用导电胶固定于样品台。表面镀15纳米金钯合金后,使用型号S-4800扫描电镜(加速电压5.0千伏)进行微观形貌表征。
为评估吻合操作对涂层完整性的影响,采用6-0聚丙烯缝线对两段涂层移植物进行端端吻合,随后对吻合部位进行电镜观察。
05.表面粗糙度定量评价
基于电镜图像对ePTFE膜材表面形貌进行定量分析。选择SEM图像作为评价依据,因其能够呈现材料表面真实拓扑结构。采用以下参数体系实现表面粗糙度的量化表征(具体测试方法已在先前研究中详细描述)。
06.表面粗糙度参数定义
Ra代表算术平均粗糙度,Rq为均方根粗糙度。式中n表示像素总量,pi为各像素值,\( \overline{p} \)为像素均值。Ra或Rq值趋近于零表明表面趋于理想平滑状态。实际成像数据存在固有噪点,需采用趋势过滤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噪预处理以获得可靠参数。
07.蛋白吸附实验
采用人血清白蛋白(浓度1毫克/毫升)与人纤维蛋白原(浓度2.5毫克/毫升)作为目标蛋白。移植物样本经磷酸盐缓冲液预处理后,于37℃蛋白溶液中浸渍60分钟。解吸附过程依次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震荡清洗与超声处理。最终通过标准检测流程对解吸附液进行定量分析。
08.血小板粘附实验
从健康志愿者采集全血样本,通过梯度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将调整至3.0×10^5/微升的血小板悬液与待测材料共培养30分钟。样本经戊二醛固定后,采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BZ-X700全功能荧光显微镜)定量分析视场内血小板覆盖面积百分比(每组取15个视野进行统计)。另通过扫描电镜对粘附血小板的超微形貌进行表征。
09.体外全血接触实验(电泳分析与荧光染色)
从健康志愿者采集45毫升全血样本,与3.2%枸橼酸钠溶液混合后,将ePTFE移植物浸渍于37℃震荡培养的血液中60分钟。样本依次经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清洗、超声脱附处理,最终制备成冻存样本用于电泳分析。
取340微升解吸附液与丙酮按比例混合后,于-30℃静置过夜。离心去除上清液后加入LDS上样缓冲液与还原剂,经95℃热变性处理制备电泳样品。采用预制胶对20微克蛋白进行电泳分离,通过专用染色剂显色观察条带。该样本同时用于纤维蛋白荧光标记实验。
10.大鼠体内血液循环模拟实验
采用Sprague-Dawley品系大鼠,经吸入麻醉后行开腹手术暴露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肝素化处理后,建立包含ePTFE移植物的人工循环系统,通过手动泵血实现血液与材料15分钟接触。实验结束后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与纤维蛋白荧光染色分析。
11.猪血管替换实验(血液接触表面评估)
选取30公斤级实验用猪两只,经肌注复合麻醉诱导后,通过颈动脉/颈静脉双侧植入4毫米涂层与普通ePTFE移植物。使用7-0聚丙烯缝线进行血管端端吻合,超声多普勒验证吻合口流速(<1.0米/秒)。术后维持血液循环3小时,取材后纵向剖开移植物并记录接触面宏观状态。样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制备石蜡切片。实验终止时经静脉注射氯化钾实施安乐死。
12.微观组织学分析
血管样本经苏木素-伊红染色处理,5微米连续切片用于组织形态观察。结合体外与体内实验样本,采用纤维蛋白特异性一抗及荧光标记二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核经DAPI复染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成像观察。
13.大鼠主动脉置换实验(术后7天存活观察)
选取雄性Sprangue-Dawley大鼠11只,行肾下主动脉置换术(普通ePTFE组5例,涂层组6例)。使用手工改制1.5毫米ePTFE移植物,制作方法为:将4毫米移植物纵向剖开,包绕1.5毫米扩张模具后采用间断缝合重塑管腔。术中经27G穿刺针局部注射肝素钠,以7-0聚丙烯缝线完成端端吻合。术后常规喂养观察7天,经生理盐水和福尔马林灌注后取材进行组织学分析。
14.山羊动静脉移植实验(术后8周存活观察)
6只成年雄性山羊接受双侧颈动脉-颈外静脉4毫米ePTFE移植物植入术。术中建立静脉输注通道,按每公斤体重100IU肝素化抗凝,并定时追加剂量。双侧分别植入普通与涂层移植物,采用连续缝合完成端侧吻合。术后首日起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毫克,通过超声多普勒定期监测移植物通畅性。术后8周行全身麻醉下移植物取材,联合灌注固定后获取血管-移植物复合体标本用于后续分析。
15.ePTFE移植物显微观察
所有取材样本均经苏木素-伊红染色处理,用于评估移植物内腔表面状态。
16.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0统计软件完成。连续性数据正态性检验通过夏皮罗-威尔克法与科尔莫戈罗夫-斯米尔诺夫法双重验证(详见补充表S1)。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使用曼-惠特尼U检验。分类变量组间差异通过费希尔精确检验评估。显著性阈值设定为5%,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形式呈现。
采购人工血管原材料(液态聚碳酸酯聚氨酯、ePTFE),请立即联系富临塑胶!
公司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塑金国际1号楼810
发布于:河南省长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